星座运势馆

位置:首页 > 命理 > 百家姓

顾氏家谱,姓氏源流及家谱文献的介绍

百家姓1.64W

解读百家姓顾姓。顾氏家谱,姓氏源流及家谱文献的介绍。顾氏,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9位,属于大姓系列现今人口约283万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顾氏家谱:姓氏源流及家谱文献的介绍

顾姓文化之顾氏家谱

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姒启(史称夏启)—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无余这一条线一直到汉昭襄继位后封其二弟期视为顾余侯。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妹,曰女嬇。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啱(芈)姓,楚其后也。《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汉被封“顾”本意就是认祖归宗

“顾”源出:

一﹕出自妃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韦国。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

二﹕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后以顾为氏。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着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从鼎鼎大名的三国宰相顾雍、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唐朝诗人顾况到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亭林先生顾炎武,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这是当前76岁的顾巨川先生在续修家谱时偶然发现的。

昨天,在这位移居上海的太仓顾氏后人的书房里,老先生向记者激动地讲述了他的最新发现。年初,顾氏后裔齐集太仓浮桥老家,商议续修族谱。顾巨川在翻检祖辈传下来的《顾氏铭宗天荣支瀚派敏士后房谱》时,惊讶地发现,江南顾氏家族实出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少典氏,继而轩辕黄帝,历41代至越王勾践。谱中所记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顾炎武《顾氏得姓考》清楚表明:“至我宗顾氏乃自东汉着闻,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一也。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即今之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况顾氏世谱自吴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东海王摇之父安朱为一世,后鳞次相承,代传不爽,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三也。”谱中列示的顾氏宗族谱系显示,自上古少典氏历53代至安朱,其子摇扶汉破秦,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越王,摇的儿子期视受父封顾余侯,后遂以顾氏为姓。其中期视上溯14代即为越王勾践。

《顾氏家谱》表明,江南顾氏先祖自顾余侯起即聚居苏州西部光福山里。江南之崇明、太仓、嘉定、昆山、南京、常熟、无锡、吴江、松江等地顾氏皆出光福。

姓氏起源

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