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城市文化

極具藝術特色的青島茂腔文化

戲曲是中國特色的舞臺表演形式,廣泛流傳在全國各地,因爲各地方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曲藝腔調形式。青島茂腔就是流傳膠東半島的一種地方戲曲,也是最能展現山東地區特點的劇種,有着“膠東之花”的讚譽,貼近青島文化的大衆生活的小戲。

極具藝術特色的青島茂腔文化

膠州茂腔概述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小戲,傳說因有一週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調”,它最初是民間哼唱的小調,又有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而演唱得名“肘鼓子”。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茂腔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因其上下句結尾處“噢嗬罕”三字耍腔,形成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

青島地區的膠州茂腔是山東茂腔的典型代表,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爲城鄉民間流傳的口語化、唱腔簡單的劇種。因發展過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一般是用來表現婦女的哀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

歷史溯源
  茂腔的起源可以認爲是來自於明、清的民間小調,並帶有說唱性質,初始爲鄉間流傳的、口語化的、唱腔簡單的地方小調。後來,在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劇目,逐步形成爲“肘鼓子”聲腔系統。

藝術特點
  就中國戲曲來說,無論是廣爲人知的大劇種,還是生存在鄉下農的地方小戲,其藝術特點都作爲支撐一個劇種賴以生存的力量。然而,民間小戲與大劇種在程式性的程度上尚存在差異。

聲腔特點
  第一,藝術內涵相容並蓄。膠州茂腔在向外流傳衍化時,儘管是從一個比較統一的曲調(姑娘腔)開始的,但其唱腔系統還很不完善。一般來說,一個聲腔系統封閉性和約束性也就越強,說明它的系統越是成熟和完善。在膠州茂腔的主奏樂器上就有最明顯的體現。

第二,表演形式通俗易懂。膠州茂腔屬於地方小戲,與在同一地區流行的皮黃、梆子、絃索等聲腔中的地方大戲劇種有着明顯的區別。在演出形式上,膠州茂腔是由開始的一人演唱發展到現在的到多人演唱,所以他們的演出都比較貼近人民大衆的生活。

第三,唱腔風格簡單純樸。膠州茂腔具有的民間性,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其唱腔風格。從膠州茂腔各劇種的現狀來看,唱腔基本都比較樸實,接近羣衆。儘管各劇種的板眼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句式結構的基本原則和唱字的安排卻具有相似的特點,各劇種在演唱方法上沒有全假聲演唱的,讓人聽來十分親切。

第四,劇目應用親切質樸。肘鼓子自其產生之初,就深深紮根於民間,是在民間花鼓秧歌的基礎上衍變形成的,與羣衆的生產生活緊密融爲一體。唱詞詞格的變化直接反映了肘鼓子的羣衆化過程,說明它更爲通俗。後來肘鼓子分化爲柳琴、柳腔、燈腔、五音戲等多個地方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