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城市文化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貓是受人類歡迎的寵物之一,它們身體小巧,模樣可愛,行為舒緩,優雅,讓人類對其有神祕的印象。喜歡貓的你,是否想對貓有更多的瞭解呢?下面,就通過城市文化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世界上最稀有的貓有哪些吧。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一、山原貓
  山原貓,又名南美山貓或安第斯山貓,體型小,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具顯著花紋。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善攀緣及跳躍。喜獨居。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温血動物。生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沒有亞種。數量估計少於2500只。

外形特徵:
  山原貓是一種中型貓科動物,是所有野生貓科動物中最美麗的動物之一。總長74-85釐米,體長57-64釐米,尾長35-48釐米,肩高36釐米,體重4千克。山原貓的外觀像雪豹,約有家貓的大小,但尾巴較長,有一身銀灰色帶光澤的皮毛,有斑紋及斑點。

它們的爪能伸縮,頭圓,裂齒髮達。圓形耳朵的後面暗灰色,鼻子黑色。毛皮外觀主要是灰色,身體兩側有垂直分佈的線條,連續的條紋呈現出棕黃色斑點。背面皮毛上的銀灰色長絨極厚,非常精細和柔軟,長達5釐米。胸部和前肢底面蒼白,有白色與黑色相間的狹窄的條紋或斑點,不構成完整的環狀。

腳底灰棕色。華麗的尾巴大約是體長的70%。尾巴的底部上側有長而厚的毛,似乎形成完美的圓形,這種環形帶有6至9條,並具有黑尖。長長的尾巴可能是用於保暖,在它睡覺的時候可以包裹身體。雌性略小,在皮毛的顏色上沒有差別,但幼仔和成年標本之間的差異已被發現。該幼仔的顏色的具更多更小的斑點。

棲息環境:
  棲息在安第斯山脈林木線以上的具有巖石、乾旱、植被稀疏的地區,並且只限於海拔4000米以上,在一年之中這裏氣候寒冷而多風,任何時間都會有雪或雨夾雪的風暴。幾乎所有的降水量都以雪的形式,幾乎沒有植被,沒有樹木,只有稀少的矮灌木。

生活習性:
  山原貓棲視力、聽力敏鋭,擅長在陡峭的巖壁間跳躍和奔跑,以齧齒動物、鳥類、爬行動物為食。以齧齒類動物、蜥蜴、昆蟲、鳥類等為食。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它們或許更信奉機會主義,即能捉到什麼就吃什麼。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7月和8月的月之間。一些專家認為,在繁殖季節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幼仔通常出生在春季或夏季,每胎產仔1-2只。

種羣現狀:
  據推測,它們應該以齧齒類動物、蜥蜴、昆蟲、鳥類等為食。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它們更信奉機會主義,即能捉到什麼就吃什麼。

山原貓喜歡生長在多山、高山的環境中。其分佈受很多因素限制,總有效羣體大小少於2500只,因失去獵物、棲息地或被獵殺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數量有下降趨勢。

在分佈地中,它們的遺傳多樣性很低,所以導致在整個種族尤為珍貴的情況下,保育工作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進行。由於它們只居於高山上,人類居住的山谷成為了屏障,分隔了它們的羣族。它們在玻利維亞及智利因祭祀用途而受到獵殺。它們的數量稀少,較同樣生活在高海拔的南美草原貓更為稀疏。在其分佈地,它們的遺傳多樣性非常低。

山原貓較同樣生活在高海拔的南美草原貓更為稀疏。在其分佈地,它們的遺傳多樣性非常低。是一種現今快絕種的貓科動物。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2張

二、兔猻
  兔猻體形粗短,大小似家貓,體重2~3千克,棲息於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巖石縫裏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通路彎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

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於長時間地伏卧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分佈於亞洲中部地帶向東至西伯利亞。

體型特徵:
  兔猻體重2千克,體長50-65釐米。體形粗壯而短,大小似家貓。兔猻的額部較寬,吻部很短,瞳孔為淡綠色,收縮時呈圓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圓紡錘形。耳短寬,耳尖圓鈍,兩耳距離較遠,耳背為紅灰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

背中線棕黑色,體後部有較多隱暗的黑色細橫放,頭部灰色,帶有一些黑斑,眼內角白色,頰部有兩個細黑紋,下頜黃白色,體腹面乳白色,頸下方和前肢之間淺褐色,四肢顏色較背部稍淡,亦有2、3條短而模糊的黑色橫放,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釐米,上面有明顯的6-8條黑色的環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幼仔身上橫紋顯着,比較寬而長,尾上有6條紋。

有三個亞種,皮毛顏色不同。兔猻高原亞種背面沙黃色,背毛基部淺灰色,上部鏽棕色,尖端黃白色;兔猻指名亞種背面青灰色,背毛基部淺灰色,毛尖黑褐。或頭頂為灰色,具有少數黑色的斑點。頰部有2條細的橫紋。

身體的背面為淺紅棕色、棕黃色或銀灰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如同氈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頭頂為灰色,背部中線處色澤較深,常具有暗黑色澤,後部還有數條隱暗的黑色細橫紋。或通體淡黃白色;頰部具兩條細黑紋,下頦色白;腰及臀部有6-7條隱約可見的暗色橫紋,尾部毛色與體背近似。

兔猻有幾個特徵和其他的貓科動物有所區分。它的腳短,臀部較肥重,且毛髮也很長、很厚。這使得它看起來特別地矮胖且多毛。毛髮會隨着季節而改變,冬天時會較灰且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較低,且其有一副貌似是貓頭鷹的面容。

生活習性:
  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巖石縫裏或利用旱獺的洞穴。巢穴通路彎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屬夜行性動物,但晨昏活動頻繁,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冬季食物缺乏時白天也出來覓食,或移居村落附近。

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於長時間地伏卧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以野禽、旱獺和各種鼠類為食。

棲息環境:
  棲息於灌叢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與戈壁,亦能生活在林中、丘陵及山地。在上述生境的巖石縫隙或石洞居住,也可利用大型齧齒類(如旱獺)的棄洞作窩。棲居高度可達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地。

繁殖方式:
  每年早春發情,夏初產崽,北方的兔猻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區的稍晚,繁殖期持續42天,雌性發情期26-42個小時。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頭,最多的一次可產6崽,小兔猻一般在4-5個月後,周身長滿毛茸茸的灰色外套,並開始獨立。人工豢養的兔猻壽命可達12年。

種羣現狀:
  兔獼在蒙古的無樹木的大草原和俄羅斯與蒙古和中國交界的山區數量較多。在中國的西藏和西北地區也有健康種羣存在。在其分佈範圍內尚未進行過種羣現狀調查,中國全國的種羣數量難予估計;西藏現存數量約有2000-2500只。

亂捕濫殺是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代中國西部的年收購兔獼毛皮量達10000張。在西藏東部的一些重點分佈縣,在1970年代中、後期每縣收購兔猻毛皮500-700張,但到了1980年代僅收購幾十張,可説明其野生種羣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由於兔獼的生活區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其生境的喪失並不是其數目減少的主要原因。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3張

三、漁貓
  漁貓,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貓科動物,頭體長65~85釐米,主要分佈於中南半島、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島,一般生活於林區的灌叢地帶、沿河的蘆葦叢以及熱帶海岸的常綠林。主食是魚類,喜夜行,生性兇猛,不易人工馴養。野生漁貓的平均壽命為10~12年。

外形特徵:
  漁貓,體長為66~85釐米,尾長為24~32釐米,體重約為5~10千克。身體粗壯,體毛粗糙,毛色從煙灰、黃灰、灰褐至淺黃棕色,背部比體側較暗。通體佈滿了棕黑色的條紋和斑點,腹部為白色,喉部形成了兩個領,胸部有橫紋。在腳趾之間還具有半蹼,適於在水中活動。

漁貓的體型比家貓略大,尾巴比較短,大約只有身體的一半。體重約為5千克。漁貓的頭部較寬,吻部較長,耳朵又小又圓,耳背是黑色的,中間還點綴着明顯的白斑。它們身材矮壯,四肢較短,全身毛色灰黃,佈滿縱向的深棕色或黑色長斑點。它們腹部的毛色偏白,也帶有斑點。

對於它們卓越的水性,有觀點認為,它們的趾間帶有部分蹼,以幫助它們游泳,但後來研究發現,它們趾間的那點蹼並不比北美的短尾貓發達。

此外,它們的利爪也不能完全收回。它們爪子和腳趾之間有蹼,因此爪子不能被完全包裹,所以爪子一直向前伸直,而不同於其他大多數貓科動物。在腳趾之間還具有半蹼,適於在水中活動。生有一身濃密的毛,可以自由入水捕獵。

生活習性:
  漁貓棲息於林區的灌木叢、沿河的蘆葦叢、沼澤地和熱帶海岸的常綠林,善於游泳,但常在地面上活動和停留,不善於攀爬。漁貓居住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流、溪流、蘆葦濕地及紅樹林濕地等淡水資源豐富區域。

繁殖方式:
  漁貓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不過在印度東北部,繁殖期是3~6月的春夏之際,而高峯期是3月和5月。漁貓會將巢穴建在蘆葦叢中。春季發情交配,漁貓雌獸的妊娠期為63天左右,一次產1~4崽,通常為2崽。漁貓是獨居動物,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得知雄性漁貓會幫助小漁貓捕食。

種羣現狀:
  由於在東南亞地區漁貓賴以棲息的濕地逐漸減少,以及人類過度捕魚,造成漁貓數量鋭減,它的保護級別也從易危調整為瀕危。漁貓在阿富汗已經確定滅絕,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也已極為罕見;而在其現有的分佈區,數量也正在大幅減少。其他的生存威脅包括水資源和化學污染、為獲取其美麗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進行的捕殺等。漁貓已被CITES列入附錄Ⅱ。

北美洲有22個動物協會擁有籠養漁貓,截止至2005年12月,所有動物協會擁有的漁貓數量是72只。除不丹、馬來西亞和越南外,漁貓分佈區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對其採取了保護措施。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4張

四、沙丘貓
  沙丘貓是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體重一般在2.8-3.5千克之間。腿短,頭部比例大,耳大。皮毛柔軟濃密,體色接近於沙的顏色,腿部有黑色的帶狀條紋。和大多數沙漠食肉動物一樣,沙貓腳底的肉墊很厚,而且有濃密的毛,適合它們阻隔熱得發燙的地表。它們白天在石頭下休息,夜晚出去狩獵。以老鼠,蜥蜴,和昆蟲為食。沙丘貓從他的獵物中得到所需的水。只在交配時聚集,分佈於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中部和西南亞。

外形特徵:
  沙丘貓體長大約45-57釐米,尾長28-35釐米,體重在1.5-3.5千克之間。沙貓的頭骨很寬,眼睛頗大(貌似還有一圈黑眼線),兩頰各有一道深色條紋飛入眼角,它們的鼻骨較長,鼻子比較大,這不僅使它們嗅覺靈敏,據説還有助於鎖住水份,還有一對大耳朵,除了有一對大耳朵外,沙貓的內耳也非常發達,適於它們捕捉沙漠中細小的聲音。

腿短,腳底的肉墊很厚,爪子和肉墊上還覆蓋着長達兩釐米的長毛,適合它們阻隔熱得發燙的地表。體色多為淺沙黃色或淺灰色,它們背部的顏色稍深,腹部則偏白,背上和四肢外側都有一些橫向的深色條紋或斑點。有時基本上看不見。在非洲亞種身上最為明顯。

沙丘貓的尾巴較長,超過身長的一半,尾巴上也環繞着一些深色條紋,尾尖的毛是黑色的。腳掌上的長毛防止皮膚被炎熱的沙子燙壞。可以在-5℃至52℃的温度下生存。它們的毛髮不算長,但十分濃密,厚實的皮毛為它們抵擋住了夜間沙漠的刺骨寒冷。

生活習性:
  沙丘貓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石頭下休息。夜晚出去狩獵。一雙大耳朵能夠幫助它們保持涼爽,並且聽得到很遠距離外的一點點小的聲音。它們捕食沙鼠,沙田鼠,野兔,蜘蛛,爬行類,鳥類,昆蟲和毒蛇。沙丘貓有時會把食物埋在沙內,等到食物短缺的時候再來享用。它們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大部分水分,泌尿系統也儘量的少排尿液,因此沙丘貓能夠相當長的時間不飲水。

沙丘貓並不擅長攀爬跳躍,不過它們挖洞的本領十分高超。沙丘貓是獨居動物,也是孤獨的掠食者,有時候雄性會幫助雌性養育幼崽。高温的白天,沙丘貓一般很少行動,夜晚捕獵,黎明時分又鑽入地穴。每隻沙丘貓大約有16平方公里的領地,雄性沙丘貓的領地有時互相重疊。沙丘貓的叫聲類似於家貓,嘶嘶聲,咪咪聲等。

棲息環境:
  沙丘貓的分佈區域被分割成5塊,阿拉伯半島南部、乾旱的北非撒哈拉沙漠、俄羅斯里海周圍地區、巴基斯坦南部。沙丘貓居住在廣大貧瘠的沙漠、山地,並且很好的適應了那裏的環境。沙漠中的極端氣温最高可達58攝氏度,最低達到零下13攝氏度。並且嚴重的缺水。

繁殖方式:
  沙丘貓每年的3、4月份左右進入繁殖季節,撒哈拉地區的多在1-4月出生,土庫曼的是4月,巴基斯坦的在9、10月。發情期可長達46天。妊娠期約2個月,每次會誕下1-5個小貓,最多的一次可產8只小貓,出生時重量在39至80克之間,出生後3周內,每天增長10克的體重,5周後它們開始學會從地下挖掘食物,3-4個月大就能獨立生活,14個月性成熟,壽命13年。

種羣現狀:
  沙丘貓的天敵是毒蛇、猛禽、野狗等,但是最主要的威脅還是來自於人類。它們的皮毛在非法市場上交易,偷襲家禽時,也有可能被逮住。在穆斯林地區,沙丘貓被當作穆罕穆德的同僚而受到保護。沙丘貓居住在沙漠之中,因此它們的棲息地還沒有受到較為嚴重的侵襲。

沙丘貓在阿爾及利亞,伊朗,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巴基斯坦和突尼斯等國家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在埃及,馬裏,摩洛哥,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卻允許獵殺它們。巴基斯坦境內的沙丘貓於1940年滅絕。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5張

五、長尾虎貓
  長尾虎貓重約3-9公斤,體長45-80釐米,尾巴長33-51釐米。它們很像較大型的虎貓,但頭部較短,尾巴及四肢較長,尾巴上的斑點也不同。它們是攀樹的能手,可以一生都在樹上生活,穿越樹間追捕鳥類及猴子。它們是獨居及夜間活動的,喜歡棲息在熱帶雨林的深處,包括在墨西哥至阿根廷的雨林。它們主要吃細小的哺乳動物、鳥類、蛋、蜥蜴及樹蛙。長尾虎貓壽命24歲。

外形特徵:
  長尾虎貓頭體長45-80釐米,尾巴長33-51釐米,重量3-9公斤。它們很像較大型的虎貓,但頭部較短,尾巴及四肢較長,尾巴上的斑點也不同。它們是攀樹的能手,可以一生都在樹上生活,穿越樹間追捕鳥類及猴子。

它們是貓科中兩種擁有靈活的腳跟來攀樹的物種之一,另一種則是雲豹。它們的腳跟可以旋轉180°,前肢與後肢也可以牢牢抓住樹枝,且能跳躍一段遠距離。曾見過它們以一肢來掛在樹上。它們是垂直跳高達6米及跳遠8米。

生活習性:
  長尾虎貓喜歡棲息在雨林的深處,獨居及夜間活動。它們主要吃細小的哺乳動物、鳥類、蛋、蜥蜴及樹蛙。它們也可能會吃草及其他植物,來幫助消化。最近發現它們會追捕松鼠,所以肯定了它們能完全在樹上覓食。由於長尾虎貓很稀少,大部份有關它們食性的研究都是從其胃部剩餘及糞便來分析。

它們主要吃細小的哺乳動物、鳥類、蛋、蜥蜴及樹蛙。它們也可能會吃草及其他植物,來幫助消化。長尾虎貓是夜遊動物,吃的東西也不少,像那些同樣是樹棲的齧齒類動物啦,小猴子啦,松鼠啦,還有鳥、昆蟲、豪豬、三趾樹懶,甚至還有果子。

生長繁殖:
  長尾虎貓全年可繁殖,孕期長達約84天,每胎產1-2仔,雌貓每2年繁殖一次。人工飼養的長尾虎貓壽命為24歲。長尾虎貓可能也比較喜歡獨居生活,不過據説圈養的長尾虎貓之間即便在非求愛期,男貓女貓也會樂意待在一起。妊娠期大約是76-85天,不過通常只生一隻寶寶。寶寶一般在2個月左右斷奶,成長需要8-10個月。圈養的長尾虎貓壽命大約是20年。

 種羣現狀:
  長尾虎貓由於毛皮美麗,又成了人類瘋狂捕殺的對象。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終於對長尾虎貓皮毛貿易進行了限制,然而偷獵仍然層出不窮。除了因貪婪引發的屠殺以外,還有兩個原因讓它們的種羣數量日益堪憂。一是無節制的森林砍伐。

長尾虎貓是害羞膽小的動物,當森林由於砍伐出現斷帶後,它們的膽怯性格使它們無法在求偶季節穿越這些危險的人類斷帶去尋找幸福,於是後代越來越少。另外,美妙的皮毛又讓它們和虎貓一樣成為寵物市場的寵兒。因此瀕臨滅絕。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6張

 六、黑足貓
  黑足貓的名寧來源於它們的足底有黑色的標記,黑足貓平均重1.6公斤,毛色是肉桂色至茶色或近白色,有黑色的斑點,肩上有黑色斑紋,腳及尾巴有黑環。黑足貓屬於夜行動物,是野生貓科動物中個頭最小的種類之一,但卻能攻擊比它們體型大四倍的小羊。

黑足貓主要分佈在非洲的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及津巴布韋、安哥拉等國。

外形特徵:
  黑足貓平均重1.6公斤,是體型最小的貓科之一。雌貓平均重1.3公斤,雄性比雌性大31%,重1.9公斤,體長36~52釐米,尾巴長13~20釐米,肩高25釐米。相對於身體來説,其頭部很大。

黑足貓的被毛柔軟而濃密,顏色從淡茶金到紅棕色不等,被毛上還有深棕獲黑色的條形或點狀紋路點綴,而下巴、胸腹和四肢內側則是淺色的。它的尾巴有些類似虎斑家貓那樣環繞着黑色條紋,尾尖也是黑色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的肉墊不但也是黑色的,而且上面覆蓋着黑色長毛,以防止它們在灼熱的沙地上行走時被燙傷,當然它的英文學名就是根據這個富有特色的黑毛腳而來。

生活習性:
  黑足貓屬於夜行動物,為了躲避酷熱,白天它們多躲在白蟻山或其他動物的棄穴裏,晚上則出來捕食。由於沙漠地帶食物較少,這些小傢伙們為了果腹往往要跋涉十多公里。根據無線電遙測顯示,雌性黑足貓的活動範圍高達12平方公里,而雄性還要更多。

黑足貓個頭小,但卻能攻擊比它們體型大四倍的小羊,進攻的時候它們會跳起一口咬住小羊的喉管,直到靜脈被它的利牙穿透才跳下來。小貓受到驚嚇時,並不會四處亂跑,而是就地隱藏,等待它們母親的訊息。小貓6周後斷奶,並且能夠自己捕捉獵物。

黑足貓也是孤獨的夜行者,它們用尿液和糞便標出自己的領地,一隻雄性的領地內有多隻雌性。在夜晚黑足貓的叫聲非常響亮,黑足貓是很怕羞的動物,會盡量躲藏,但當被圍困時就會激烈的保護自己。黑足貓非常兇猛,在博茨瓦納當地的居民甚至相信黑足貓能夠撂倒一頭成年的長頸鹿。

黑足貓主要獵食細小的獵物,如齧齒目及細小的鳥類,但也會獵食白翅鴇及草兔。黑足貓吃無脊椎動物、鼠類、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它們的卵。它們的食譜中50%是各種蜘蛛,雄性能捕捉野兔。黑足貓一個晚上能吃掉相當於它們體重1/5的食物,有時也能將食物保存起來。有的黑足貓被觀察到能咬死小的跳羚。

黑足貓的食物來源主要還是齧齒類動物,這佔了它食譜2/3的分量。一隻黑足貓一年能消滅掉3000只鼠類。除了齧齒類動物和鳥類,它們也吃昆蟲,鳥蛋,爬行動物等等,由於所處生存地帶乾旱,這些食物也是它們補充水分的主要來源。

繁殖方式:
  黑足貓在每年的8~9月間繁殖。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黑足貓也屬於獨居動物,雌性雄性只在交配的時候才會走到一起。經過63~68天的孕育,雌性會產下1~4胎的幼貓,並獨自撫養。為躲避天敵它們不得不在養育幼貓期間頻繁更換巢穴。

在南半球春天、夏天及秋天時,雌貓可以產兩胎。幼貓約於5個月大就可以獨立,但仍會在母貓的領地生活。人工餵養的黑足貓壽命13歲。

種羣現狀:
  目前黑足貓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它們本來就數量稀少,不但需要面對人類活動帶來的威脅,往往還會成為毒殺獰貓的犧牲品。此外,對黑足貓構成威脅的肉食動物也有不少,豺、蛇、大型的貓頭鷹都可能造成它們的死亡。

現在它們還需要面臨一個新的威脅:和家貓的雜交淡化了它們的血統。美國動物園及水族館協會(AZA),比較研究了218個動物園和水族館的貓科動物,為黑足貓建立了貓科動物生存計劃(SSPs)。SSPs的主要任務是在50~100年內維持圈養的種羣數量不減少,而且要保證其遺傳多樣性,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和機構協同工作,以確保SSPs的種羣數量和相關研究能順利進行。目前南非和博茨瓦納已對它們採取全面保護措施,CITES也將其列入易危動物。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7張

七、荒漠貓
  荒漠貓(Felisbieti)是貓科貓屬的一種哺乳動物。體形較家貓大,尾長,四肢略長,耳端生有一撮短毛。它們不畏氣候的惡劣,在荒漠、山林邊緣、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等地帶生活。荒漠貓主要捕食一些小型的動物。

外形特徵:
  荒漠貓體形較家貓大,尾長,四肢略長,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體長610-680毫米,尾長295-310毫米,體重4-8公斤。

體背部棕灰或沙黃色,背中線不明顯。身上毛長而密,絨毛豐厚。頭部與體背顏色一致,上脣黃白色,鬍鬚白色。鼻孔周圍和鼻樑棕紅色。兩眼內角各有一條白紋,額部有三條暗棕色紋。耳背面棕色,邊緣棕褐,耳尖生有一撮棕色筆毛,耳內側毛長麗密,呈棕灰色。眼後和頰部有二橫列棕褐色紋。四肢外側各有4-5條暗棕色橫紋。四肢內側和胸、腹面淡沙黃色。尾末梢部有5個黑色半環,尖部黑色。

荒漠貓比兔猻頭骨粗實,吻部短寬,鼻骨後部也較寬,顴弓粗而寬,額骨略隆起,後部平。聽泡凸圓,很顯著,胸室大而近圓形,矢狀脊短,人字脊顯著。牙齒構造基本似虎、豹的牙齒。上門齒成一橫列,採齒髮達,裂齒尖鋭。

生活習性:
  荒漠貓生活有規律,晨昏夜間活動,白天休息。性孤僻,除交配期(1—3月)外,營獨居生活。荒漠貓主要以鼠類、鼠兔、旱獺、鳥類等為食,所以活動區域與這些動物的分佈密切相關。

在高山裸巖地帶和陰坡的雲杉林中,由於植物貧乏,齧齒類數量稀少,所以就沒有它的蹤跡。而在柏木疏林和高山灌叢一帶,由於食物和隱蔽條件良好,齧齒動物數量多,它的活動痕跡,如足跡、脱落的毛團、食物殘骸和糞便等,也就很常見。

它在捕食較大的動物的時候,一般先從頭部和頸部開始撕咬,留下皮毛和部分內臟,而在吃鼠類等小型動物時,則將其整個身體,包括皮毛、內臟和尾巴都統統吃盡。

常利用天然巖洞居住,分為繁殖洞和臨時洞兩種。

生長繁殖:
  在洞穴中繁殖,每個繁殖洞只居住1只雌獸及其哺育的幼仔。交配期1-2月,交配動作似家貓,雄性排精時發出一種尖而細的特殊叫聲。懷孕期約3個月,4-5月產仔,每胎2-4只。在飼養條件下,2年性成熟,每胎產2仔。

  經濟價值:
  荒漠貓是我國特產動物,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地區,能大量消滅鼠類,有益於農、林、牧業,可作為觀賞動物。國內及世界動物園中,唯西寧動物園展出8只。

  生存威脅:
  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中被列為瀕危物種。威脅荒漠貓種羣數量的主要因素是偷獵、化學毒物及生存環境改變。50年代到1978年間經常使用化學毒物間接殺死了大量的以鼠類為主食的食肉動物,目前在荒漠貓的分佈區仍在使用其他的化學毒藥來控制鼠害。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8張

  八、非洲金貓
  非洲金貓體型強壯,大約是大個子家貓的兩倍大,體重約8-16千克。像別的貓科動物一樣,雄性非洲金貓要比雌性更大一些也更重一些。其實非洲金貓更應該被命名為“五顏六色的貓”,因為它的皮毛顏色實在過於豐富,從橘紅色到深灰黑色分為很多顏色段,而每個顏色段都可能是帶斑點的和不帶斑點的,而有些地方的則是較淺顯暗淡的斑點。相同之處是所有的非洲金貓的下頜、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或淺黃白色,腹部點綴着醒目的黑色斑點。

  非洲金貓的頭部較為渾圓,吻部短粗。非洲金貓長了一對外形特別的比較鈍圓的耳朵(也不都是),耳背面幾乎全為黑色。它的尾巴不算長,大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有明顯的環紋有的沒有,還有的則是隱隱約約的環紋。少量的非洲金貓個體頭部覆蓋有較小的斑點,但大多數非洲金貓除了臉頰和眼角附近有一些白斑紋外其頭部並無其它的裝飾。部分黑或全黑的非洲金貓也曾經被目擊過。

  雖然非洲金貓的毛色如此多變,但這種貓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從頭的後半部分直到肩膀,存在一個明顯的顏色變深的區域,這個區域的邊界部分顯現出一些呈螺旋狀或波浪狀分佈的特點。

  生活習性:
  關於非洲金貓的生活習性和野外情況所知甚少,有限的目擊、野外工作者的零散記錄並不足以描述出非洲金貓的野外世界。看上去非洲金貓能適合任何一種叢林環境,無論是原始森林還是次生林、或者底層灌叢較多的叢林地帶、甚至是潮汐頻繁的水網地帶森林。在一些海拔高至2000-3000米的山地森林、竹林以及一些裸巖地帶也有非洲金貓的蹤跡。比較典型的生境通常是在沿着河流的茂密的灌木叢地帶。

  儘管一些觀察者認為非洲金貓是一種樹棲性動物,但根據其較短的尾巴和在高山曠野的發現記錄來看,更多人傾向於這是一種地面型捕食者。一些例子證明非洲金貓也會在白天捕獵,但基於觀察到它們捕獵的模式來看,非洲金貓應主要在晨昏和夜間活動。

  捕食習性:
  非洲金貓的食譜主要包括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日常觀察中,非洲金貓比較明顯地避免捕獵一些中型獵物,偷襲雞舍、羊圈的事情時有發生,機會來了它們也會捕獵一些諸如珍珠雞、鵪鶉等地棲型鳥類。

  分佈:
  非洲金貓在非洲大多數熱帶叢林地區都能找到,從西部的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穿越中非共和國直到東部的剛果、烏干達、肯尼亞都有非洲金貓的蹤跡,它的分佈最南端為安哥拉的北部。不過非洲金貓的分佈可能不僅限於上述描述,有些地區可能只是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而已。

  在ISIS組織登記的343個動物園中,只有少數擁有非洲金貓。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9張

  九、婆羅洲金貓
  婆羅洲金貓對生物學家而言屬於頗為神祕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沒有誰在自然界親眼見過這種貓科動物的活體,它一度被認為已然滅絕。沒人知道它的習性,對它的一切研究成果僅來自於保存在歐洲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五張皮和兩副頭骨!

  1992年,婆羅洲的獵人偶然捕獲到了一隻成年雌性婆洲金貓。被送到當地的博物館時,它已瀕臨死亡。儘管“結局”令人悲傷,不過這為生物學家們第一次提供了近距離觀察這種動物的機會。

  外形特徵:
  婆洲金貓的個頭和家貓差不多大,約53-67cm。它們的毛色分兩種,大部分的婆洲金貓毛色呈慄紅,上面隱約點綴着黑色斑紋,它腹部和四肢內側的毛色是較淺的黃棕色,毛皮上還有些黑色的小斑點。還有一種是灰色,數量應該較少。

  婆洲金貓的耳尖較圓,耳後毛色漸深。眼角內側上部各有一條深色條狀斑紋向頭頂延伸,形成一個“M”字。下顎下方的顏色近白,並有兩條淺棕色的條紋在面頰後方交匯。婆洲金貓的尾巴頗長,尾尖漸細,尾巴內側有淺色的條紋,到了尾尖毛色見白,上面還點綴着一些細小的黑點。

  婆羅洲金貓的毛皮通常為紅褐色,也有少數灰色變種。研究分析表明它們與亞洲金貓是近親,但兩者的頭骨結構有所差別,婆羅洲金貓要小得多。婆羅洲金貓體長50釐米,尾長30釐米。

  分佈範圍:
  據推測,婆洲金貓主要的棲息地可能位於島上多石的丘陵地帶,那裏靠近濃密的熱帶叢林。不過也有記錄表明森林以及河邊也有婆洲金貓出沒,過去的三個樣本即從那裏捕獲。

  種羣現狀:
  由於森林被砍伐和人類居住地持續擴充(人類是打算佔領地球上的每一寸陸地,然後生活在鋼筋叢林中嗎?也許到那個時候人類離滅絕也不遠了……)等原因,這些神祕小動物的棲息地日漸縮小,它們的數量本來就極其稀少(恐怕遠少於大熊貓),它們的未來可謂令人憂心。由於缺少相應信息,CITES目前只將其列在附錄2中。

現狀堪憂!世界上最稀有的貓 第10張

  十、獰貓
  獰貓,體型中等,毛髮有許多種顏色,棲息在乾燥的曠野,也有其在山區、樹叢和沙漠活動的蹤跡。

  主食鳥類、小獸,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領地意識,並用尿液標記領地的範圍,獰貓跳躍能力極強,奔跑速度快,能捕捉降落或起飛時的鳥類,主要分佈在非洲,西亞,南亞西北部等地。

  外形特徵:
  獰貓體型中等,頭體長60-92釐米,尾長23-31釐米,肩高38-50釐米,重量13-18公斤,雄性較大,為小型貓科動物。

  獰貓毛髮有許多種顏色——酒紅色、灰色和沙灰色,也會有黑化的獰貓。年輕的獰貓在其下部有着紅色的斑點;成年的獰貓則除了在眼睛上方有黑色斑點外,沒有其他的條紋。獰貓最著名的特徵在於其長且濃厚的黑色耳朵,而這也是其土耳其名稱-karakulak(意為“黑耳”)的原由。它的耳朵由20條不同的肌肉來控制,以幫助它尋找獵物。成簇的毛髮幫忙精確地確定其獵物的位置。

  生活習性:
  獰貓主食齧齒目和野兔,偶爾會攻擊瞪羚、小型羚羊或年幼的鴕鳥。獰貓很挑食,且會拋棄捕抓到的哺乳動物的內臟,部份會拔掉蹄兔目和更大型獵物的毛髮,且會除清皮膚上的肉以避免吃到毛。但是,它會吃小鳥的羽毛,且可容忍腐肉。

  它最為人所知的是其捕鳥的技能;獰貓可以抓到飛行中的鳥類,有時一次可抓超過兩隻。獰貓可以跳得且爬得特別地高,這可以使其比其他食肉目更易捕抓到蹄兔目的動物。

  獰貓是獨居的或成對的領域性貓科動物。獰貓可以長時間不喝水而持續存活,水份的需求可以由獵物體內的水來滿足。於夜間(但在較冷的季節,也會於日間)狩獵。

  棲息環境:
  獰貓的棲息地也很廣,它們居住在乾草原和半沙漠地帶,但也在林地、熱帶稀樹大草原和灌木林等地,甚至海拔3000米的山地。和其他生活在乾旱地區的貓科動物一樣,獰貓也能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長時間生存。這時它們主要依靠獵物體內的體液獲得水分。

  生長繁殖:
  獰貓全年可繁殖,孕期68-81天,每胎產2-5仔,1歲性成熟。野生獰貓壽命平均為12歲,人工飼養壽命為17歲。大部分地區的獰貓沒有固定的交配期。經過69-78天的孕期,母貓會產下1-6只小貓。

  小貓大概在10天左右睜眼,並在10-25周斷奶。而在16-18個月後,“小貓”們走向性成熟,當然它們往往在12個月大的時候就獨自出去闖天下了。獰貓的壽命比較長,大約有19年耳毛卷曲的獰貓多伴有營養不良,或先天缺陷導致(例如心臟病,軟骨病等),先天疾病的貓仔3月齡前通常與健康幼貓無異。

  種羣現狀:
  儘管在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區,獰貓會因為它們的毛皮不幸成為人類的手下陰魂,它們的數量還是比較樂觀的,不過在南部非洲,由於它們有時以家畜為食,所以往往會被農場主殺戮。

  因為獰貓很容易被馴化,也曾在伊朗和印度被當做獵貓。有時會被當做寵物(尤其是在美國),並且據説很容易適應和人類一起生活。它通常被非洲的農夫視為有害動物,因為它很常翻過圍籬,捕食雞和其他家禽。

標籤:堪憂 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