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飲食文化

每日必不可少的調料,中國鹽的歷史

如果說讓你一個月不喝酒、不抽菸、不逛街你們肯能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也確實是。那我們在來問另一個問題,如果一天讓你不吃鹽呢?不知道你受得了嗎?今天小編要爲大家介紹的是飲食文化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料,鹽。那麼他的歷史大家瞭解多少呢?別走開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每日必不可少的調料:中國鹽的歷史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爲“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爲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爲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滷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竈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

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制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晉代時,私煮鹽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管子》:“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每日必不可少的調料:中國鹽的歷史 第2張

公元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歷經千難萬險,雙腳終於踏上中國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激動地在自己的遊記裏這樣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間地帶,有許多鹽場,生產大量的鹽。”古老的西溪,一派生機盎然,它東倚黃海,有着85公里長的海岸線,沿海灘塗廣闊、地勢平坦,達到18.3萬公頃。在清代中葉,東臺的產鹽量佔全國總產鹽量的四分之一。

當年“煙火三百里,竈煎滿天星”,浩瀚的大海、廣闊的灘塗、茂密的鹽蒿草,是鹽民“煮海爲鹽”取之不竭的“糧倉”。《後漢書》有言“東楚有海鹽之饒”,一個“饒”字道出了東臺大地的產鹽之盛。

西漢時期,東臺先民“煮海生鹽”,開始撰寫“鹽文化”的燦爛歷史。東臺如今尚現存“安、竈、撇”等地名皆與煮鹽歷史有關。先後在此任鹽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艱苦創業,千載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標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豐、樑垛、東臺等集鎮,如今已發展成爲重要的歷史文化名鎮。

因爲有了鹽及其豐厚的鹽文化底蘊,乾隆年間,東臺由一個普通小鎮升格爲一縣治所。“天下財富之巨,首推兩淮,兩淮之富,又數揚州,揚州之根,又在東臺”,足見鹽文化孕育下的東臺曾經在歷史上有過極其輝煌的一頁,時有“小揚州”之稱。

“自古兩淮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爲最”。由於兩淮地區東臨黃海,西連運河,南北廣袤數百里,鹽場二三十處,皆可煮海爲鹽,造價低廉而產量極豐,且水網交錯、航行便利,廣銷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因此,自古以來,兩淮鹽場便成爲全國鹽產量最大、銷路最廣的地區。同時,也成爲歷代封建王朝藉以立國的“財賦之源”。直到清代,東臺一直是海鹽生產中心,乾隆時期東臺的產鹽量達到全國總產鹽量的1/4。至今,東臺仍然是我國重要海鹽生產基地之一。

早在吳王闔閭(前514年)時代,江蘇沿海就開始煮海爲鹽,漢武帝招募民衆煎鹽,刈草供煎,燃熱盤鐵,煮海爲鹽,晝夜可產千斤。唐代開溝引潮,鋪設亭場,曬灰淋滷,撇煎鍋熬,並開始設立專場產鹽。到宋代,煮海爲鹽的工藝已很成熟。《通州煮海錄》記載:“煎制海鹽過程,分爲碎場、曬灰、淋滷、試蓮、煎鹽、採花等六道工序。”

至元代江蘇鹽業已發展到30個鹽場,煮海規模居全國首位。特別是明代江蘇鹽業由煎鹽發展到曬鹽。《明史·食貨志》記載:“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這說明早在500年前,江蘇海鹽就有煎鹽和曬鹽兩種生產技術。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塑曬結晶新工藝試驗成功,同時在全省各鹽場推廣使用,產生一次新的重大的技術革命和飛躍,使江蘇海鹽生產進入穩產、優質和高產的發展新階段。

【結束語】中國古人調味,先要用鹽和梅,故《尚書》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五味之中,鹹爲首,所以鹽在調味品中也列爲第一。今中國人食用之鹽,沿海多用海鹽,西北多用池鹽,西南多用井鹽。海鹽中,淮鹽爲上。池鹽中,乃河東鹽居首。井鹽中,自貢鹽最好。

標籤:調料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