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命理 > 姓氏名人

北宋着名軍事將領 狄青之死 何其悲涼

解讀百家姓狄姓名人。北宋着名軍事將領狄青的死因,何其悲涼。狄姓,是中國姓氏當中比較罕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8位。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

北宋着名軍事將領 狄青之死 何其悲涼

狄姓名人:狄青

狄青,北宋着名軍事將領,字漢臣,世代務農,後西夏叛宋,狄青應徵入伍,抵禦外寇。當時宋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戰屢敗,史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損兵折將,就連一代名臣韓琦、范仲淹也束手無策,軍事上只能採取保守的防禦策略。而北宋上下均瀰漫着一種“恐夏”的失敗情緒,士兵士氣低落。而狄青因能騎善射而被任命爲前線中低級指揮官,狄青每戰必身先士卒,並且仿效北齊南陵王高長恭戴着銅面具,披頭散髮,手執利刃衝鋒陷陣,因面目猙獰,形象駭人,西夏兵目之爲“天使”而魂飛魄散,宋軍士氣大振。狄青在四年邊關戰爭中,經歷大小戰陣25次,身負8次傷痕。在狄青的帶領下,宋軍收復了部分失地,宋夏議和後,狄青因戰功卓着而被皇帝仁宗所賞識。“

北宋時候,武將升遷全憑戰功大小,狄青從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禁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可算是終宋一朝,絕無僅有的史上第一人。皇佑年間,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入侵,連陷數州,並且圍困廣州兩月,宋軍前線部隊一觸即潰,朝野上下深爲震驚,危難之時,狄青主動請纓要求平叛,宋仁宗用人不疑,任命狄青統一指揮廣南軍揮師進擊,這項任命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將的規制,宋朝時領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將通常只能爲副,好在狄青不負重望,整肅軍紀的同時,否決了僱傭越南軍的朝議,率領他從西北帶來的銳卒連戰皆捷,順利討平了儂智高反叛,史載狄青用兵常出奇兵,善用計謀。狄青徵南凱旋後,知人善用的仁宗皇帝力排衆議,超規格提拔狄青爲樞密正使,相當於今之國防部長,執掌大宋軍權。

狄青在邁上權力巔峯的同時,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悲劇。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爲國防部長的同時,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這其中不乏名臣巨卿,如曾經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宰相龐籍就曾經拿祖宗舊例持反對意見,勸告仁宗,即使開國大將曹彬戰功卓着,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贈,而未獲得樞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雖然仁宗堅持己見,毫不動搖的詔令狄青就任樞密使重位,但是由此帶給這位名將的卻是無休無止的攻擊和指責,狄青緣何會成爲名人和重臣們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必欲被人拔之而後快呢?

這裏面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其他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其一,狄青出生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宋朝時臉上刺字一般只有士兵和罪犯,狄青代兄受過從軍後,眼上一直有字。皇帝仁宗就曾勸他把臉上黥文去掉,哪有國家大臣帶着這種屈辱印記的?但狄青卻願留着這個印記,要讓士兵都能象自己一樣雖然出身微賤但能憑藉軍功,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但其他大臣卻歧視和鄙薄他,比如他在任樞密副使時,迎接他的人就因爲狄青遲遲不到,而忿忿不休的罵他”迎一赤佬(丘八的口語),還屢日不來“。狄青過去的頂頭上司韓琦的歌伎當着狄青的面勸酒,都敢毫不客氣的說”斑兒請你喝一杯“。

其二,宋朝重文輕武,武將的身份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常常被人瞧不起。狄青出身行伍,終其一生,沒有一張能夠拿得出手的文憑,在那個講究出身,地位和文憑的年代裏,狄青顯然是一個異數。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弟,一等爲進士出身,二等同進士出身,三等爲賜進士出身,而狄青是個大老粗,只是在行伍之中,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與那些根正苗紅的朝廷大員相比非常微末。狄青也深知這一點,曾經感嘆,我與韓樞密(韓琦)官職軍功相等,只是少一進士耳。當狄青因仁宗賞識而被破格提拔後,因平步青雲升遷速度過快而被文官集團所忌恨,甚至爲曾經是自己上級的韓琦所嫉妒,文官們不敢對仁宗破壞官場潛規則的方式表示任何不恭,於是狄青就成爲了衆人必欲除之的替罪羊。

其三,狄青遭人忌恨,最重要的還在於歷史原因,因爲宋朝開國皇帝就是武人發動的”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是不能掌控着重要軍權的,這是宋朝建國以來的最低底線和基本國策,皇帝仁宗可以一時得意忘形,不記祖訓,但是所謂的名卿貴勳們是不能忘記的,是誓死都要扞衛的紅線,以此來正本清源。在狄青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單純的武將能夠出任樞密使這一重要職位,很不幸,狄青觸犯了名臣們內心深處的忌諱。比如歐陽修就屢次上書勸告皇帝拿下狄青,實在找不到狄青罪名了,便因緣際會的說當年洪澇災害就是針對狄青所任非職的徵兆。而一代名臣文彥博則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這是什麼?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的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其四、狄青最終還是武人吃了沒文化的虧,他太不諳人情世故了,因爲出身行伍,更加不擅於與文臣搞好關係,尤其是洞曉官場的潛規則,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時,也沒有選擇急流勇退和明哲保身,沒有料到自己會和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樣被卸磨殺驢。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因一時疏忽,在家中祭祀先祖時焚燒紙錢,而火光沖天,驚擾了周圍民衆,而被負責消防的宋朝小警察報告給了朝廷,被政敵們謠言惑衆,狄樞密使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政治事件,通常被視爲有野心的臣子圖謀不軌的表象,因自己一時不慎而招致了政敵殺傷力巨大的攻訐。狄青在仁宗瞻前顧後,猶豫不絕,三人成虎中最終被貶官外放。

狄青在所謂名臣們的聯手打擊下,在牆倒衆人推中被罷去樞密使,到陳州基層任官,狄青自知此去兇險,曾經對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一語成讖,這種政治上的猜疑和不信任,以及社會輿論潛在的巨大壓力,和被動的因主流社會推向反面的驚懼,此後伴隨着這位智勇雙全,身經百戰的名將而時時不能安生,狄青在陳州僅一年多,就因得暴病而死,狄青究竟得了什麼病?宋史上語焉不詳。雖然狄青死後朝廷備極哀榮,但是這種非正常死亡一直以來疑雲重重,更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

宋朝能擔當起一代名將的只有狄青和岳飛兩人,可惜這兩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都被冤屈致死。爲什麼說狄青之死更冤更慘呢?因爲狄青是第一個被冠之爲臭名卓着”莫須有“罪名冤屈致死的武將,岳飛是被明殺,而狄青是被陰殺,陰殺更慘,死都死得憋屈。狄青是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實案例,是帝王權術中”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人“冠冕堂皇理由下的最”生動“詮釋,更讓人不能釋懷的是,岳飛之死,罪魁禍首是秦檜夫婦和宋高宗,而狄青之死,則死於名人之手,但你卻據此而不能指責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狄青死於宋朝制度之下,死於文官集團的合謀之下,都是兇手,也就等於沒有人是兇手,因而狄青之死尤爲顯得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