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命理 > 八字命理

明朝皇帝陵墓的風水傳說故事

關於明朝的風水故事後世流傳甚廣,其中流傳最多的是關於明朝皇帝陵墓也就是十三陵的風水故事,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方圓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乃是現存最大的皇帝陵墓羣。下面就隨小編來看看明朝皇帝陵墓的風水傳說故事吧。

明朝皇帝陵墓的風水傳說故事

歷史上誰給朱元璋家看的風水

據《明史·太祖紀》和《天府廣記》記載:朱元璋幼名重人,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寒門。17歲那年,因天旱蝗災,父母兄弟相繼去世。鄰居劉繼祖看他可憐,曾給墳地一塊,遂得以克葬親人。從此,“孤無所依,乃人皇覺寺爲僧”。後來,風雲際會,逐鹿中原,定鼎金陵,位登大寶,於是便追尊四代,建仁祖淳皇帝陵於鳳陽,並命皇太子到泗州(今江蘇泗洪縣)祭告祖考妣。由於年代久遠,祖先當年葬地的確切位置已難以確認。

因此,皇太子一行就只好站在泗州城上望河憑弔。可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農曆十月十二日,族人朱貴聲稱他已找到朱元璋祖父當年的居處和葬處,並隨之公佈了一個風水故事:

朱元璋的祖父生於宋末元初,爲江蘇句容縣通德鄉朱家村人。後天下大亂,遂攜家渡淮,到泗州定居。每遇紅白大事,當地百姓常推他做司儀。有一天,他在屋後楊家墩下的一個土坑裏正躺着歇息,忽然來了一老一少兩個道士,那老的指着熙祖所臥之地說:“若葬此地,必出天子。”小道士問道:“何以見得?”老道說:“不信可以插個幹樹枝試試,肯定生葉。”

接着,急呼熙祖起來。熙祖聽到他們的對話後佯裝睡熟。於是,兩個道人插完樹枝便揚長而去。十日後,熙祖趕早去驗,果然枯枝發芽生葉。於是巧施調包計,拔去生枝,另換枯枝。過了一會兒,兩個道土趕來。那老道見枯枝未發,而熙祖在旁,因此心生疑竇,指着熙祖說:“肯定被此人換去。”轉身又對熙祖道:“若想發福,死後葬此,家門當出天子。”

說完悻悻而去。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熙祖去世,遂葬該地,不等封土,即自成墳。這一年末,朱家又遷到鍾離之東的盱眙縣木場裏。一天,朱元璋的母親遇一異人,修須奇貌,頭戴黃冠,身着朱衣,給了她一丸白藥。這藥神光閃閃,一吞下,即身懷六甲。第二年,即元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生下一子,這就是朱元璋。此時離其祖父葬期只有一年。因爲朱貴認墳有勞,朱元璋除了恩賜給他田宅鈔錠金帶衣服等物外,還特別授予他一個祖陵奉祀四品官,並許其子孫世襲管理署事。

明朝皇帝陵墓的風水傳說故事

明朝皇帝陵墓的風水傳說故事 第2張

明皇陵未解謎團:朱元璋陵寢如北斗

十三陵風水爲何難保大明昌盛風水,在我國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話題。在古代,特別是漢唐以後,上自帝王宮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廟和民宅,在選址和營建過程中大多都深受風水理論的影響。最初,風水只是古人尋找墓地時使用。它的理論大概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裏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

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爲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爲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明代帝陵的卜選,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進行的。卜選的方針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變化;龍(陵後的山脈)、穴(陵墓中安放棺槨的地方)、砂(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河流)之間的相配關係,等等。十三陵陵址的卜選最初始於明永樂年間,爲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墓地。

後來他在這一地區找到“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爲“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爲“龍山”,西爲“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

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峯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十三陵的選址考慮了天干的因素(即天時,天時考慮三、六、九)、人的因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因素(土質很差,以虎山爲最差。也許它原來的土質是好的,到現在已經發生變化)。這個十三陵是一個聚人氣、才氣的風水寶地,就像故宮一樣,雖然朝代變換,民族卻愈加強大。當然,十三陵雖然是風水寶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萬代,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幾乎具有某種神祕的必然性。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1587年,是爲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枕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進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所以將明朝的滅亡完全歸罪於十三陵的風水也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