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中國黃曆 > 傳統節日

端午食糉的來歷,寓意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祭祀節日,在端午節的時候一定會吃的東西就是糉子了,那麼端午食糉的來歷是什麼呢?端午食糉的寓意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食糉的來歷 寓意

你可能感興趣:端午節的作文怎麼寫 來歷500字800字

端午食糉的來歷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糉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糉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最開始吃糉子是在寒食節這一天,是爲了紀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節要吃糉子只是人們爲了紀念屈原而定的一個說法而已。到了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清明前一天和清明當天吃糉子。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爲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
  爲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食糉的來歷 寓意 第2張

你可能感興趣:端午節英語作文帶翻譯 100詞80詞50詞60詞

端午食糉的寓意
  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食品。

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
  且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功名得中
  因爲“糉”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糉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端午食糉的來歷 寓意 第3張

你可能感興趣:吃個端午糉還要凍三凍是什麼意思 諺語

光宗耀祖
  因爲“糉”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糉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糉子。其實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標籤:來歷 寓意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