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小滿後的節氣為什麼不叫大滿

四時節氣是我國古人偉大的發明創造。而當今人試圖更多地瞭解節氣時,首先會發現在節氣的命名上,似乎有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四立”、“二分二至”等,而且還分“大小”,如小暑後跟着大暑,小寒後跟着大寒等。

但這時候有心人就會發現了,在這樣的規律當中,有一個節氣倒是看着很寂寞,那就是小滿節氣——跟在小滿之後的節氣,叫做“芒種”。是啊,為什麼在眾多節氣裏,就沒有一個與小滿相應的“大滿”呢,現在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小滿後的節氣為什麼不叫大滿

我國古人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代表四季的,有“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季輪迴,一目瞭然。不同季節節氣之間也會有迴應現象,如“春分”與“秋分”互應,“夏至”對應“冬至”。

具體到以“小”與“大”命名的節氣,相鄰對應關係更直接——有“小”必有“大”,即《易經·泰卦》中所説的“小往大來”。如“小暑”之後有“大暑”,“小寒”之後有“大寒”,但是在“小滿”之後,卻不是“大滿”,而是“芒種”。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在二十四節氣中,“小滿”與“芒種”不只字面上對應不起來,就是字義也是所有節氣中表達最不直接的。二十四個節氣多以氣候和環境之特徵來命名,只有“小滿”與“芒種”比較特殊,最不好理解。

古人也已意識到這一點。宋·馬永卿《懶真子》記載了時人的疑惑:“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説者不一。”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類》“小滿芒種”條更直接地以時人口氣提出了疑問:“二十四氣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滿而無大滿也?”

從事實上的對應關係來看,“芒種”就是想像中的“大滿”,與“小滿”形成節氣上的對應關係。那麼,為什麼取“芒種”,而棄“大滿”?古人有不同的解釋。

古《曆書》稱:“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對於“芒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給出的解釋是:“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如此解釋從字義上很好理解,就是到小滿時節,麥子便快要成熟了,但又沒有完全成熟;芒種到來時,有鋒芒的穀物要栽種。但深究下去卻是問題。從小滿到芒種,麥子已成,稻子已插,其他農作物也已進入了快速生長期,並沒有“稼種”現象。

對此,古人也一直希望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明·顧元慶《檐暴偶談》認為,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時,“皆指麥言”,意思是都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穫情況來説的。

《檐暴偶談》的説法,其實是宋人的觀點。《懶真子》一書裏即稱:“皆謂麥也。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五月節,‘種’讀如‘種類’之‘種’,謂種之有芒者,麥也,至是當熟矣。”

“芒種”一詞,先秦時已出現。在反映周代政經制度的《周禮·地官》“稻人”條下,有這麼一個説法:“作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這裏的“芒種”指“麥稻”,意思是隻要能長草的水田,便都可以種植麥稻。

《周禮》這麼一説,其實把事情又弄複雜了。對這種現象,馬永卿在《懶真子》一書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芒種”節氣之所以不命名為與“小滿”相對應的“大滿”,意在提醒農人,要注意農業生產,即所謂:“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候之早晚深矣。”

因為,“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矣。”往深了説就是,萬一因為天氣炎熱,懶散起來而誤了農時;或是因為麥子收到手了,便滿足了起來,對秋收作物疏於管理,這會壞大事的。所以,古代賢哲通過節氣名來提醒大家,要順應時序,努力勞作,一分付出有一份收成,十分付出是十分喜悦。

標籤:節氣 小滿 大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