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立夏吃黑米飯習俗的由來

烏米又稱高粱黑粉真菌俗,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烏米的由來是從我國古代就已經有的,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基本上也只能從書籍了看到他們身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介紹下立夏吃黑米飯習俗的由來。

立夏吃黑米飯習俗的由來

烏米飯,唐代稱爲青精飯,又名烏飯,阿彌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被喻爲我國曆史悠久、頗具盛名的飯食品種。據傳初爲道家所創,按照道家食療營養古方用南燭樹葉浸米蒸者而成的飯食。

南燭樹又稱烏飯樹,人食其樹葉汁能強筋益顏。採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裏蒸熟而成。這種飯油亮清香,據說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據《本草綱目》記載:烏藥葉屬樟科類植物,性溫和,味微苦,葉氣香,可入藥,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所以吃烏米飯還具有食療的功能。

最初聽說烏米飯,與那個美麗的感情故事《寶蓮燈》有關,一碗烏米飯,使沉香母子熬過艱難歲月,終得團聚。最早見於文獻中食用烏米飯的食俗大約出現在唐代,其做法各個時代不盡相同,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十種》記載說:“烏飯法,取南燭木莖葉搗碎,漬汁浸糯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袋裝,可以適遠方也”。大詩人杜甫在《贈李白》中就有“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佳句。青精飯又叫雲南燭飯,也就是烏米飯。

到了宋朝,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書中,也記有青精飯的製做方法:“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採枝葉島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幹,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也”。“其作飯法:以生米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燭木……雜莖皮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炊之……”。

清朝詩人屈大均也有“社日家家南燭飯,青精遺法在蘇羅”的詩句流傳下來。乾隆年間《本草綱目拾遺》載有“王聖俞雲:烏飯草乃南燭,今山人寒食挑入市,賣與人家染烏飯者是也”。烏米飯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如今已成爲民間傳統的美食了。

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至今保留着農曆四月吃烏米飯這一古老的習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而更多的則是在四月初八這天吃。

關於烏米飯的來歷,各地有許多傳說。在杭州一帶人們傳說,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爲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 加強壯了。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爲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帶流傳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

農曆四月初八,是江蘇溧陽人的【烏飯節】。在這裏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前有個老太太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裏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裏,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烤鵝。

老太太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她的兒子就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媽媽根本吃不到。目蓮到山上採了烏飯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後來溧陽人便年年吃烏米飯紀念目蓮這位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每年四月初八,當地人互相贈送烏飯。如果村裏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會把烏飯送到死者家裏,表示悼念。所以一到四月初,村裏的年輕人就到幾十裏遠的饅頭山上採集烏飯草,除了自己家燒烏飯用的之外,餘下的挑到鎮上去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