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運勢館

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飲食文化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眾口難調這句話可謂是沒錯,從環境、遺傳、怪癖各個方面都決定了每個人的愛好。甜與鹹已經是許多年前就開始爭論的問題,你又是什麼黨呢?

那麼,本期中國飲食文化瞭解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開戰時間:2011年6月首戰
  豆腐腦是罪魁禍首

博友“橋東里”在微博上説了一句:“@王軼庶説:‘在豆腐腦鹹甜事上,最見南北差異。彼此見對方都想吐。’這句話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就得到了完美的驗證。你覺得豆腐腦應該是鹹還是甜?我先交代:我完全接受不了鹹的豆腐腦。”

是淋上糖漿,還是澆上醬汁,一碗普通的豆腐腦,“吃”到了微博上,變得“茲事體大”。而參與這場爭論中,吃甜豆腐腦的為“甜黨”,吃鹹豆腐腦的為“鹹黨”,兩派筆伐,奇文倍出,戰火不斷升級。

加糖,還是澆醬汁,一碗普通的豆腐腦,“吃”到了微博上,變得“茲事體大”。其實,豆腐本無味,鹹甜自取之。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鹹。甜鹹之爭繼而上升為“派系鬥爭”,網友互稱“甜黨”、“鹹黨”,有呼籲“雙邊會談”的,也有聲稱“拒絕妥協”的。

關於哪個是正宗吃法,大多數網友最終都“大度”地表示,只要自己吃得開心,沒有必要爭論。但是最後,總要堅定地加上一句,我只吃鹹/甜的。一場吃貨屆的大撕逼揭開帷幕~所以豆花這一站,你站哪邊?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2張

鹹派:怎麼會有甜豆腐腦?
  “竟然還有甜的豆腐腦?果然是大千世界啊……”第一次聽到“甜鹹之爭”一事後,網友“海之邊破曉”發出了這樣的感歎。網友“坑爹之王”站出來表示支持,“鹹的超好吃,放點辣椒、鹹菜、香菜、韭菜花等,太香啦!”

北方的豆腐腦有加入肉餡的,還有加入芹菜、榨菜,黃花菜、木耳的;沿海有用海帶絲、紫菜、蝦皮的,還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的;也有放韭菜花、蒜泥、葱花的,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作料。其中在河南還有一種加入胡辣湯的,稱之為“豆腐腦胡辣湯兩攙”,極富地方特色,而四川的麻辣豆花,麻辣鮮香,別有風味。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3張

甜派:豆腐腦放辣椒油讓人暈
  網友“Freeman”在廣州長大,來西安唸書之前從未吃過鹹豆腐腦,“豆腐腦里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如果為了驅寒,還可以加入薑汁,”“Freeman”説,當她第一次見到放着辣椒油的豆腐腦時,差點暈了過去。

屬於甜品而不是當做早餐,吃起來細嫩香滑,很好吃。更新穎的吃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有些地方還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地將其稱為“太極豆腐花”。網友“馬淋薯”態度極為堅決,“兩廣人士表示堅決扞衞甜豆腐腦!其實我們這叫“豆腐花”,或許可以用“它們不是同種食物”來平息這場紛爭。

專家:兩者營養沒有太大差異
  南京中醫藥大學食療保健專家郭海英説,吃甜豆腐腦能充飢;而鹹豆腐腦適合夏天吃,補充體內鹽分。兩者營養相當,僅僅是口味不同,南北雙方無需互相貶低。

各地豆腐腦做法:
  北方豆腐腦:北京豆腐腦裏放滷汁,東北放醬油。
  四川豆腐腦:一般放醬油、辣椒油、胡椒粉、花生米等。
  粵式豆腐腦:豆腐腦配甜姜、糖漿、芝麻糊,或者椰奶。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4張

開戰時間:2011年9月首戰
  月餅戰爭最激烈

1、聖豆沙鹹蛋黃聯邦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長期坐擁中土大地。禮盒中心這種高貴的位置,是豆沙鹹蛋黃與蓮蓉鹹蛋黃常年對抗的焦點。他們高貴而漠視一切,國民們大多謙讓而分享。

2、第十五冰皮共和國
  這次示範戰沒有參與的第十五冰皮共和,由於地處極寒地區,冰皮並不適應普通包裝的禮盒。他的信徒們對於團桌博餅不那麼感興趣,更喜歡獨自打開冰箱,細細享受寒冷的甜蜜。

3、紅豆沙委員會
  支持純粹紅豆沙主義的紅豆沙革命委員會,由於與聖豆沙鹹蛋黃聯邦有着加與不加蛋黃的階級鬥爭而宣告成立,對於不能佔據禮盒中心位置,他們表示無所謂。

4、神聖紅白蓮蓉王國
  神聖紅白蓮蓉王國雖然合併了紅蓮蓉與白蓮蓉二部,卻堅持純粹的蓮蓉口味。蓮蓉雙蛋黃聯邦共和國發展方式與聖豆沙鹹蛋黃聯邦有所相同,但他們堅持一餅兩蛋,獨霸餅盒正中的霸權主義卻是聖豆沙鹹蛋黃聯邦所不能容忍的。

5、諸水果聯合王國
  各種水果口味在此和諧統一,他們的口號是迴歸自然。

6、椒鹽合眾國
  甜派與鹹派在椒鹽合眾國的爭鬥由來已久。令人欣慰的是,經歷過豆腐腦、大餅油條史詩戰爭的兩派人士,在餅皮大陸上卻總能維持一種微妙的、競爭中的平衡,這便是椒鹽合眾國發展繁榮的根本。以至於當代着名歷史學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生活本來就是一種平衡,是甜鹹互補的動態關係。

7、青絲玫瑰與五仁聯邦
  那是文明幼年時代的記憶啊,那是老級的帝國,那是一個消失了的神祕國度……

8、鮮肉帝國
  沒有滾燙的汁水橫流的酥皮的鮮肉月餅就不是中秋節!咬一口,湯汁在肉裏晃盪,欲滴而不下。屬下嘴而填欲,下肚能飽腹之佳品。吃着嚼着,還能滋生出一種幸福的感覺。

9、大吃貨研究所芥辣邦聯
  被廣大暗黑眾擁躉的“芥辣邦聯”代表黑暗料理界殺入戰場!

10、大海味帝國
  帝國原材料遍佈全球71%表面,食用受眾所佔面積目不可測,潮漲潮汐千年永固,有鮑魚、魚翅、紫菜、鰩柱等,口味微帶鹹鮮,以甘香着稱。目前帝國代言人是媽祖。

11、遠古遺蹟——青紅絲共和國的消失
  建國於北方大地,卻在當代逐漸瓦解消失,國民都曾記得,兒時月餅糖酥餡料中那味道古怪的青紅絲,誰不曾趁大人不注意時將它們一一吐掉?誰知時光荏苒,俯仰之間大青紅絲共和國已成陳跡,曾經被國民吐掉的青紅絲已經難以尋覓,但凡是大青紅絲共和國的國民一聽到“月餅”二字的時候,舌尖最先泛出仍是青紅絲那種懷念而又古怪的橘子味道……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5張

開戰時間:2012年6月
  粽子武林大會

臨近端午時,有網友發佈了這麼條微博:“我真的……不是很能容忍鹹粽子,這個真不好意思了南方的兄弟姐妹們。但粽子怎能不蘸糖啊!”該微博迅速傳開,甜派、鹹派紛紛報到,亮出了自己的口味!!小編就是鹹粽黨!!表示肉粽的汁兒配上一口肉,簡直滿足啊!!

粽子鹹甜之爭也曾是微博的熱門話題,據評論統計發現,南方人更偏愛鹹粽子,而北方人則青睞甜粽子。南方的網友中,不少人認為,江浙一帶的的粽子最具代表性,即以新鮮豬肉浸泡醬油,挑揀肥瘦肉各一片包入粽中,根據喜好還可以加入鹹蛋黃。

這種做法,包出來的就是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蛋黃肉粽。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補充介紹,南方人也包甜粽子,如棗泥粽、豆沙粽,只不過喜歡在這些甜粽子里加塊豬油,“這樣蒸熟之後,濃香的豬油就會融入棗泥、豆沙中,十分香滑可口”。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6張

粽子是甜吃還是鹹吃,對於南北地域差異巨大,對食物又是極其講究的中國人來説,絕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甜黨鹹黨互不相讓,其實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等咱有錢了,來一份甜的,再來一份鹹的!

博友互稱“甜黨”、“鹹黨”,有呼籲“雙邊會談”的,也有聲稱“拒絕妥協”的。兩派筆伐奇文輩出。更有網友總結:吃甜還是吃鹹,這不是一個問題,這是戰爭!

而據家住天津的田小姐介紹,在北方,三種粽子比較常見,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或者紅豆粽。

對於南北方在吃粽子時截然相反的口味偏好,網友“zhayande”疑惑地發問:“為什麼平常南方人吃甜,北方人吃鹹,到了粽子的問題上卻恰恰換了過來呢?”這個接近於哲學命題的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

南北兩地在豆花問題上,甜鹹口味的對立,一到端午節粽子問題上卻瞬間就扭轉過來,先前的北鹹豆花黨馬上轉變為北甜粽子黨,而南甜豆花黨則轉變為南鹹粽子黨。即便是我這樣的豆花騎牆派,偏於純味不加甜鹹路線的,也不能接受肉粽子。同理在未來的月餅問題上亦然。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7張

開戰時間:2012年10月
  番茄炒蛋

這次爭論的起源,緣於一位網友抱怨自己的男友家裏做西紅柿炒雞蛋竟然放糖,“祖孫三代都放糖”!此話一出,頓時引起廣泛爭論,還佔據了微博熱門話題排行榜的第三位。而在微博投票調查“你家做西紅柿炒雞蛋放糖不”中,雙方勢均力敵。一般來説,西紅柿炒雞蛋放糖的,上海、福州算是典型。

番茄炒蛋是以番茄和雞蛋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爽口、開胃、營養價值豐富。在豐富營養的同時,還具有健腦抗衰老的作用。西紅柿炒雞蛋,是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菜餚。它的烹調方法簡單易學,營養搭配合理,符合大眾口味。

番茄別名西紅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報三元。在祕魯和墨西哥,最初稱之為“狼桃”。果實營養豐富,具特殊風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製成番茄醬、汁或整果罐藏;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為普遍的果菜之一。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

雞蛋炒西紅柿養素互補的很好實例。在豐富營養的同時,還具有健美抗衰老的作用。在口感方面,口味宜人,營養豐富,細軟中帶有一點點彈性,酸甜可口,與雞蛋的軟嫩相協調,爽滑可口深受大眾喜愛。

做法:
  主料:番茄500克,雞蛋150克
  調料:植物油25克,鹽3克,澱粉(豌豆)5克
  特色:紅黃相間,鮮香酸甜。

製作流程:
  把西紅柿洗淨,去蒂,切成象眼塊;雞蛋打入碗內,加入鹽少許,攪勻;將植物油放入炒鍋,先將雞蛋倒入,炒成散塊,盛出;炒鍋中再少放些植物油,油燒熱後放入西紅柿翻炒幾下,再放入雞蛋,攪炒均勻加入白糖、鹽,再翻炒幾下,用澱粉勾芡即成。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8張

開戰時間:2013年1月
  湯圓也受牽連

被波及的還有湯圓,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是吃鹹湯圓還是甜湯圓?一個問題把南北兩地的口味差異再次突顯出來。有網友曬出韭菜肉餡湯圓,被戲稱為“萬千重口集於一身”!甜派呼籲“湯圓必須甜的!還我湯圓小清新!”而鹹派直呼“鹹的才是王道”。

有趣的是,之前崇尚甜的南方人卻一反之前嗜甜的偏好,旗幟鮮明地支持鹹湯圓,而喜好鹹的北方網友則同樣180度轉彎,投向了甜湯圓的懷抱。歷史上,南北方在湯圓口味上的差異,在清代分化逐漸明顯。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

從此,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而南方的湯圓則甜、鹹、葷、素皆有,風味因地域差別也很大,比較着名的有寧波湯圓、廣東潮汕湯圓、山東芝麻棗泥湯圓、上海湯圓、湖南長沙姐妹湯圓、貴州興義雞肉湯圓、成都賴湯圓等,甜鹹各異,各具獨特風味。

而此時,與南方的百花齊放相比,北方元宵則逐漸同一化,鹹味的元宵越來越少見,其材料大多是白糖、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花生、紅綠絲、杏仁。但是在吃法上,元宵和湯圓一樣也十分多元化,比較被民間百姓家常用的吃法有油炸元宵,拔絲元宵,穿衣元宵,蒸元宵,烤元宵等等。

除了餡料和口味差異,湯圓和元宵在南北方的角色也有很大差異,南方湯圓脱離了元宵節的限制,成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食,而在北方,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在元宵節這一天吃元宵。南方吃湯圓,講究的是一定要現做現吃,因為湯圓屬於糯米制品,十分不易保存。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吃湯圓卻越來越方便了呢?

而同湯圓的普及一樣,湯圓的餡料也越來越豐富,如果你是愛逛一族則不難發現,梅菜燒肉、筍衣燒肉等南方常見的鹹湯圓已經遍佈北京的大小超市,甚至榴蓮、藍莓、黑加侖等餡料的水果湯圓也是玲琅滿目。

其實,湯圓、元宵本是一家,口味也本應甜鹹皆宜,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隨着地域的區分,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物質高度豐富、美食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湯圓究竟該吃甜還是該吃鹹已經不重要,愛吃、好吃、能夠隨時吃到,才是作為一名食客,最幸福的事情。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9張

荷包蛋:
  日前,小小一隻荷包蛋再次點燃了鹹甜之爭,一場有關荷包蛋鹹甜口味的嘴仗再次在網絡打響。新一波的鹹甜之爭起源於南京博友“沈小司司”的一條微博——“拔完牙不好吃東西就煮了荷包蛋,但北方的老公説從小都是吃鹹的荷包蛋,並且還要放香菜……正常的我們都是糖水荷包蛋嗎?”此微博一出,立馬登上微博熱議榜。

“我第一次知道荷包蛋這個東西還能加糖,糖水荷包蛋?雞蛋這東西加糖咋吃啊……俺家裏一向是滴醬油的鹹荷包蛋。打死我也想不出甜的荷包蛋該是啥滋味啊!”山東網友“嫵冰”堅定地給出了自己力挺鹹味的理由。

甜派們也不甘示弱,上海網友“SEGA_LuckCJ”説:“小時候,媽媽端來的荷包蛋都是甜的耶!”不過,從微博目前的投票結果看,鹹味荷包蛋的支持率暫時領先甜味荷包蛋。其實荷包蛋是鹹是甜,只是叫法不一。北方人所説的糖水蛋就是荷包蛋,而南方人所説的荷包蛋其實是北方人口中的煎蛋。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10張

荷包蛋,簡稱煎蛋,煎蛋又分單面煎和雙面煎兩種,單面煎出的荷包蛋較為嫩滑,而雙面煎出來的荷包蛋則為香脆為主。荷包蛋因其做法簡單,造型美觀,加上雞蛋營養豐富,因而成為十分受歡迎的家常美食。還有一種水煮荷包蛋的做法,是將雞蛋直接打在沸騰的水中煮制而成,其特色為蛋黃保持圓形不散開,但大多數地區將這種做法稱為水鋪蛋,以與荷包蛋區別。

在有些地方,荷包蛋則代表將雞蛋磕入正在煮沸的開水中煮熟,雞蛋不打碎,這樣煮出來蛋黃不破,雞蛋形狀猶如荷包而得名。這種做法通常用於煮麪條、方便麪等食物中。

荷包蛋是我們早餐常常吃到的食物,好處是方便快速,做法也非常簡單的。準備上一個小鍋,把個蛋打在小碗裏,小心不要讓蛋黃破掉。倒一些油到鍋子裏,加熱後,把碗裏的雞蛋小心放進去,這時可以在雞蛋的周圍灑上少許的熱水,荷包蛋將會更完整,更漂亮,灑上少許鹽、胡椒粉。

等到熟了以後盛起食用的荷包蛋是單面煎蛋黃部分並沒有全熟,不過它的滑嫩感十足,有許多人愛吃;如果等荷包蛋一面熟了,翻面繼續煎熟的荷包蛋叫做兩面煎這時邊緣因為在鍋中加熱的時間較長,所以會產生焦化現象,口感較脆,這又是我們的另一種選擇了。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11張

豆漿:
  豆漿,中國漢族傳統飲品,最早的豆漿為西漢淮南王劉安製作。將大豆用水泡漲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豆漿營養非常豐富,且易於消化吸收。與西方的牛奶不同,豆漿是非常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食品,廣泛流行於華人地區。

豆漿是中國人民喜愛的一種飲品,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歐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譽。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還含有維生素B1.B2和煙酸。此外,豆漿還含有鐵、鈣等礦物質,尤其是其所含的鈣,非常適合於各種人羣,包括老人、成年人、青少年、兒童等等。

鮮豆漿四季都可飲用。春秋飲豆漿,滋陰潤燥,調和陰陽;夏飲豆漿,消熱防暑,生津解渴;冬飲豆漿,祛寒暖胃,滋養進補。其實,除了傳統的黃豆漿外,豆漿還有很多花樣,紅棗、枸杞、綠豆、百合等都可以成為豆漿的配料。

甜豆漿顧名思義,就是豆漿配糖,吃的就是甜。但是鹹豆漿和名字有着很大的誤差。鹹豆漿吃並不是鹹。而是吃的是口感。鹹豆漿本質就是豆漿再加工。説的通俗點,就和孩子喝奶粉,真正吃的是奶粉,但是水又是不可或缺的配料。在鹹豆漿裏,豆漿就是添加的配料。核心其實是油條,蝦皮,辣油等搭配出的口感。

浙江杭州,鹹甜都有,傳統是鹹的,最近十年永和大王入侵,只提供甜和淡,沒有鹹豆漿,所以只有少量的路邊老杭州人開的早餐攤有賣鹹豆漿。醬油,紫菜,榨菜,蝦皮,油條放入碗中,滾熱的豆漿衝入,最後撒上葱花。

説起鹹豆漿,也算是一個很獨特的品種,上海人習焉不察,覺得好吃,但覺得不過是平常的食物,並沒有多神奇。但其實,在很多地方是根本沒有這個品類的——根據一位朋友的説法,一頓驚世駭俗的上海早餐應當包含一碗鹹豆漿,沒錯,不是鹹豆花,而是鹹豆漿。

一般來説,上海風味的鹹豆漿應當有包括老油條、蝦皮、葱花、紫菜和一點點豬油,口感必須鹹鮮,上桌的温度不能太燙。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北方朋友以前根本沒有吃過這個風味的豆漿,上桌之後一般以為是鹹豆花,至於效果麼,被洗腦成功的就會着了魔一樣的喝,接受無能的一定會嗷的一聲昏過去,你還是幫他點杯淡豆漿或者甜豆漿吧。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12張

甜鹹之爭理性分析:
  “南甜北鹹”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一個普遍的現象,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民俗的集體性。為人所熟知的有“豆腐腦”,也叫“豆花兒”,北方味鹹,南方喜甜。還有各種菜餚,南方人咋舌北方人的“重口味”,而北方人不解南方人的“甜嘴甜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南甜北鹹”的現象呢?

我們知道,一種民俗或風俗的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經濟、政治、地緣、宗教、語言等五大因素的影響。我國飲食甜鹹風俗的不同則主要受地緣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説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民俗。我國北方地區地處暖温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温和多雨,氣温年較差大,糖類作物少。

在沒有大棚技術的年代,冬季可選的食材非常少,過冬基本靠白菜、土豆和蘿蔔,“搶購”白菜過冬的現象非常常見。為了使蔬菜存放時間長一些,北方的居民習慣醃製蔬菜,這樣,北方人漸漸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而南方地區普遍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多雨且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居民喜愛以糖為佐料,而且南方冬季蔬菜種類也較多,無須醃製存儲,並且南方天氣炎熱,吃得鹹容易脱水,所以長期以來口味較淡。雖然現在大棚技術和運輸技術都有較大發展,但是口味習慣一旦形成,比較難以改變,也體現了民俗的傳承性和相對穩定性。有趣的是,到了粽子和粥的問題上,南北方人的口味卻徹底翻轉了。

北方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總體來説,北方的粽子比較甜糯,原料主要限於棗、豆等植物食材。南方的粽子以肉粽見長,口味鹹香。

南方也有甜粽,但是也要在棗泥或豆沙餡料之上加上豬板油,蒸制中使豬油融入餡料。北方的粽子比較清爽,南方的粽子比較油潤。説到南北方粽子的不同,似乎與南北方人對粽子歸屬的界定有關。北方人習慣將大米直接烹製品稱作“飯”(米飯、稀飯),而我們可以觀察到,凡是作為“飯”的,都基本保持了白米清香的原始味道。

南北八大甜鹹食物之爭,你是什麼黨? 第13張

甜鹹之爭理性分析:

北方的粽子是相對較大的,可以當“飯”吃;南方喜愛在粽餡裏添加肉等各食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把粽子當成是一種小食,就像各種小吃一樣,把它做得越精緻豐富越好,南方的粽子相對小巧玲瓏。既然北方的點心小吃多是麪食,南方則可以利用稻作優勢用米制作。至於粥食,北方地區一般有白米粥、綠豆稀飯、八寶粥等。

不少人喜歡在粥里加一大湯匙糖;南方地區則喜歡在粥加上皮蛋瘦肉等食材做成鹹味的皮蛋瘦肉粥。這種現象至今沒有一個正式的解釋,但是有一種説法講南方地區的人雖然炒菜等吃得口味比較清甜一些,但是依舊是因為天氣炎熱,體內的鹽分會隨着汗水流失,在粥中放些鹽,可以保持人體內的電解質平衡,減少體液進一步流失,就好像我們今天飲用的微微有鹹味的運動功能飲料,其原理相似。

而北方糖料比較稀缺,所以不太可能像南方地區一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菜餚中不會廣泛用糖,糖大部分都是從南方“遠道而來”,然而北方地區冬天比較寒冷,為了保持身體熱量,飲用一碗熱粥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為了強化這一效果,就在粥中加糖,幫助保存熱量。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飲食甜鹹不同,其成因受制於地域環境和條件,展現了我國複雜多變的地域環境。

各式各樣良好的飲食風俗都是民間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都應當傳承保留。民俗具有集體性,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口味去衡量一種飲食習慣,從而“嫌棄”不合自己口味的飲食習慣,甚至上升成地域攻擊,好比每逢端午網絡上就會掀起一場“甜鹹戰”,分成“甜派”和“鹹”派。

雖然“甜鹹戰”娛樂的成分比較大,但一些人也不乏以偏概全和地域攻擊的意味。畢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們應當以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其他的飲食風俗。不過,隨着人口流動概率加大,各地的飲食風俗都會隨着外來人口的大量進入而逐漸發生改變。

民俗在具有穩定性的同時通常也具有着變異性,已有很多人表示甜鹹皆宜,人們口味已沒有過去那麼挑剔。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南甜北鹹”的區分會逐漸被淡化,人們對食物的味道就會更加具有包容心了。